天啟正業建筑設計

天啟正業總裁羅竑先生暢談“當代建筑面臨的挑戰”&“建筑文化傳統和新技術”

天啟正業總裁羅竑先生暢談“當代建筑面臨的挑戰”&“建筑文化傳統和新技術”

廣州市天啟正業建筑設計事務所 6月12日

天啟正業總裁羅竑先生作為華南理工建筑學專業畢業生代表之一,在《世界建筑》2018年第五期(華南理工建筑學人專輯)中暢談“現代建筑面臨的挑戰”&“建筑文化傳統和新技術”。




有人說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,無論好或壞,機遇與挑戰永共存。羅竑先生結合國內實際情況,從建筑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問題、尋找當代建筑和鄉村振興的結合點這兩方面剖析了“當代建筑面臨的挑戰”。


世界建筑封面.jpg

改革開放以來,尤其是中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,全球化浪潮涌入國內之后,建筑物對城市形象、企業形象的象征意義被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這個時期,建筑的藝術性,或者說建筑造型在一些公共建筑中被過度重視,出現了眾多為了爭“地標”、奪“眼球”而犧牲建筑功能、或者形式和功能完全脫節的建筑。羅竑先生認為,在當今追求多元化價值觀的時代,作為企業或個人投資的項目,在遵循規劃條件、協調自然環境的前提下,對于功能和藝術孰輕孰重,可以有其個性化的選擇;但是,對于使用公共資源進行投資的項目,則應遵循“適用、經濟、綠色、美觀”的現行設計方針,不宜過分追求形式、耗費公共資源能源。要解決好這個問題,不僅要從創作理念上,更加要從管理制度上建立明晰的指導方向。


 微信圖片_20180801142748.jpg


此外,在過去的城市化進程中,城市建設得到高速的發展,但同時也伴隨著鄉村的凋敝。“十九大”文件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,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鄉村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,鄉村振興并不是要把鄉村變成城市,而是要保留、突出鄉村應有的生產功能和文化功能,把鄉村建設成為符合現代生活、生產需求的美麗鄉村。在過去幾十年中習慣了創作“高大上”的城市現代建筑的建筑師們,如何面對這個新的課題?當代建筑如何與富有地方文化和環境特點的鄉土建筑結合起來?需要廣大建筑師進行思考和探討,并在建筑實踐中尋求解決途徑。


微信圖片_20180801142757.jpg



每一個時代的變遷和每一次技術的發展,必然會給建筑文化傳統帶來新的沖擊,帶來新的建筑語匯,以新的表現手法演繹建筑文化。關于“建筑文化傳統的新技術”,羅竑先生說:“作為地處嶺南地區的建筑師,如何繼承和發揚嶺南建筑特色,一直是我以及整個事務所團隊思考和實踐的主要課題。繼承傳統并不是簡單的造型復制和粘貼風格標簽,而是要將設計回歸建筑功能的原點,尋找建筑空間的本質,以理性的分析和反復的推導,將形成嶺南地區傳統建筑的各個因素,融入現代建筑的骨髓中,形成適應當地地形、氣候和文化的新嶺南建筑。”羅竑先生并以“廣州亞運文化體育中心”項目為范例,闡述了上述設計理念在該項目的運用。


2006 亞運體育文化中心 (3).jpg



“廣州亞運文化體育中心”采用了帶內庭的環狀建筑布局,外墻面自然沿升至屋面,既有傾斜也有上翹,屋面相互搭扣,流暢靈動的造型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,形象地詮釋了“體育是友誼的紐帶”這一創作立意,寓意各國運動健兒在“亞運”友誼紐帶之下,和諧共處。考慮到周邊高層建筑林立,設計構思尤其重視第五立面的展現,使立面同天面有自然順暢的過渡。


000.jpg


建筑布局采用嶺南建筑常用的內庭院落,考慮景觀視線通廊和自然通風采光需求,在東西兩側局部留出架空層,將自然風導入內庭,也使建筑的內外景色互相交融。內庭中的敞廊、敞廳和敞梯,以及外立面的遮陽百葉,適應南方的氣候特點,減少了建筑能耗。整個建筑平面開敞通透,造型輕巧流動,色彩明朗淡雅,雖然沒有使用典型的傳統嶺南建筑造型和符號,又能突顯嶺南建筑的特點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體現了建筑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的完美融合。